Strategy 策略模式——对象行为型模式

1.动机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使用的算法可能多种多样,经常改变,如果将这些方法都编码到对象中,将使对象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有时候支持不使用的算法也是一个性能负担(代码过长导致的CPU cache放不下)。

2.定义

定义一系列算法,把他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他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软法可独立于使用他们的客户而变化。

3.用自己的一句话概述

将各种算法抽象出来,由调用者指定需要使用什么样的算法,而不再需要超长的if else语句判断。

4.优点

  • 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而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语句。
  • 策略模式提供了一系列的可供重用的算法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算法族的公共代码转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 策略模式可以提供相同行为的不同实现,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或空间要求选择不同的。
  • 策略模式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可以在不修改原代码的情况下,灵活增加新算法。
  • 策略模式把算法的使用放到环境类中,而算法的实现移到具体策略类中,实现了二者的分离。

5.缺点

  • 客户端必须理解所有策略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
  • 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

6.使用场景

  • 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时,可将每个算法封装到策略类中。
  • 一个类定义了多种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在这个类的操作中以多个条件语句的形式出现,可将每个条件分支移入它们各自的策略类中以代替这些条件语句。
  • 系统中各算法彼此完全独立,且要求对客户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时。
  • 系统要求使用算法的客户不应该知道其操作的数据时,可使用策略模式来隐藏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
  • 多个类只区别在表现行为不同,可以使用策略模式,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具体要执行的行为。

7.总结

  • 策略模式及其子类为组建提供了一可重用的算法,从而可以是的类型在运行时方便地根据需要在各个算法之间进行切换。
  • 策略模式提供了用条件判断语句以外的另一种选择,消除条件判断语句,就是在解耦合,含有许多条件判断语句的代码通常都需要策略模式。
  • 如果策略模式没有实例变量,那么各个上下文可以共享一个策略模式对象,从而节省对象开销。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